建部向银行系统提供“好的”和“差的”开发商名单
诸多迹象显示,楼市调控正在强化对房地产企业的监管,囤地、囤房开发商将受到多部委的联合“围剿”。
继国土资源部(下称“国土部”)将全国1457宗闲置用地详情交付银监会后,监管部门近期也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表达了类似意见,希翼后者能提供两类开发商的名单以便监管,一类是市场交易秩序“好的”开发商,一类是受过处罚的“差的”开发企业。
据悉,住建部已经将前者交付该监管部门,而后者尚未出炉。对此消息,住建部办公厅一位人士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问询时未予正面回应。
部委“联合作战”
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在日前的一次会议上称,住建部已给了好的开发商名单,并已发给了商业银行,对开发商进行名单式管理。该部门正争取向住建部要差的开发商(处罚过)名单,贷款更谨慎。
事实上,住建部在今年4月就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给房地产企业建立信用档案,要将销售行为、住房质量、交付使用、信息公开等方面内容纳入房地产信用体系,以此作为考核企业资质的依据。
此外,住建部要求各地对所有在建商品住房项目进行一次清理和整治,准确掌握已预售的商品住房数量、正在预售的商品住房数量和尚未开盘的商品住房数量等情况,并将清理情况向社会公开;对尚未开盘的商品住房项目,要责成房地产开发企业限期公开销售。
按照日程,这项清理结果应该在今年6月底前报给住建部。
在今年4月国务院下发的新“国十条”中,也曾要求加大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监管力度,对存在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问题严重的要取消经营资格,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在历次房地产调控中,住建部和地方政府也多次强调严查“捂盘惜售、囤积房源”等行为,但效果不甚理想,查处力度往往达不到民众预期。
此次部委之间的“联合作战”,或将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
早在今年2月末,央行和银监会便联合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要求,对于查实存在囤地、炒地、捂盘惜售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机构不得发放新增贷款,已有贷款要迅速采取保全措施。
有消息人士对记者透露,新一轮房地产调控中,相关各部委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备受重视,包括对囤地房地产企业、二套房以及多套房的认定等都需要多部委之间的密切配合。此次“囤房名单”也属于上述协调沟通机制的产物,将有利于银行方面更清楚各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状况,制定信贷政策,保证此次房地产调控的效果。
“不过,所谓囤房的标准还要住建部给出认定标准。”上述人士称。
调控已获成功?
尽管有关部门仍在加大监管力度,但自楼市进入相持阶段以来,有关楼市调控可能放松的传闻一直流传于业界,也引发了民众对于房价可能报复性反弹的担忧。
上周五,国务院副总理李总理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当前要继续贯彻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决抑制投机炒作等不合理需求,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巩固调控的初步成果。
此番表态,说明决策层近期仍将坚持调控的大方向。不过,这也意味着,当前决策层认为楼市调控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国家统计局新近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0.3%,涨幅比6月份缩小1.1个百分点;而当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46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4%。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近日在“2010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便表示,此番楼市调控对遏制投机性的炒作态度坚决、措施有力。投机购房行为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朱中一表示,估计中央调控楼市的政策今后几个月不会松动,“但鉴于市场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大家多次建议目前暂缓出台新的紧缩性政策,以稳定市场的预期。”
这便是近日引发各界较大争议的“中房协上书”事件。
不过,虽然房价环比停涨,但成交量依然萎缩,说明房价并未达到消费者的预期水平。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12日发布报告显示,二季度我国城市消费者预期房价下降的比重明显增加,其中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消费者预期房价上涨的比重为36%,比一季度减少24个百分点;预期房价下降的比重为41%,比一季度增加18个百分点。
因此,也有人士呼吁房企顺应形势,加大降价促销力度。
“大家最担心继续出一堆东西,那一堆东西中有一些准备使用的核武器。你要从了,他就不把核武器拿出来了。”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在上述论坛上告诫同行,此番政府的调控决心很大。